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山东汉子为书奔赴一座城 打飞的光顾温州旧书店

日期:2025-04-26来源:温州中医院作者: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电子阅读似乎已成为主流,碎片化的浅阅读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然而,总有一群人执着于在旧书中寻找精神慰藉,来自山东的燕先生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跨越千里来到温州,只为探寻那家在小红书上偶然刷到的阿勇旧书店。这座书店,不仅是书籍的汇聚地,更成为连接不同读者与城市文化的独特纽带。

  旧书爱好者的筑梦之旅

  燕先生对阅读的热爱近乎痴迷,每日专门留出时间阅读。近年来,他更是将对书的热情转化为独特的旅行方式:定期踏上跨省淘书之旅。前些日子,他在小红书发现了“阿勇旧书店”,又发现有直达温州的航班且机票价格合适时,果断开启这场与书的约会。“可以说,我就是为了这家书店来温州。”

  这位狂热书迷的淘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已经去过61个城市,出行前会在手机地图上把要逛的书店做好标记,到达后按图索骥就好了。”近两年来,燕先生每月都会踏上一次为期5—7天的淘书行程,地图上标记的书店超过600个,其中220多家已被他实地探访。

  “阿勇旧书店的书很多,特别是二楼,有着不少地方史志书籍,而这也是我每到一个新城市会购买的图书品类。”在一楼简单翻阅之后,燕先生径直登上二楼,“我喜欢这种书架上密密麻麻全是书的感觉,这会让我更投入地挑书。”最终,他选出《陈独秀与共产国际》《鹿城区民间故事选》与《温州历史概述》三本书,其中《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近乎孤本,这让他直呼此次旅行超值。

  二十年的收书路

  阿勇旧书店的老板名为陈晓勇,2003年,他将读书爱好变成了生计。“当时就想有看不完的书。”这个朴素愿望催生了旧书店,也让他与妻子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收书生涯。

  如今,书店里有着1000多册地方文献和10000余册古旧书籍,步入店内,霉味与油墨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目之所及皆是书籍:书架上、桌子上、楼梯台阶、地板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书。书店一楼陈列着畅销读物、流行小说以及各类实用工具书,而二楼则藏着更多“宝藏”。正如陈晓勇所说:“很多外地游客都会上二楼‘扫’书,他们不少都是在网上做好功课再来的,与一楼的书相比,二楼会更精品一些。”这里汇聚了丰富的地方史志资料、文史哲经典著作以及中医古籍等,吸引着众多旧书爱好者慕名而来。

  二十年来,为了广纳书源,夫妇二人通过市场选购、上门收购、网络淘购、拍卖会竞购等多种渠道,汇集了海量书籍。“最开心的事就是收到线装古籍和民国旧刊。”然而,收书之路充满艰辛,陈晓勇穿梭于温州的大街小巷,常常需要将沉重的书籍从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一袋袋扛下,甚至有时还得搬运到小区门口才能装车拉走。

  在阿勇旧书店,燕先生并非独行者。00后的唐女士是受父亲影响爱上“淘”旧书的。她感慨:“我觉得发黄的书页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时间的味道,偶尔在书中看到之前的人留下跟我想法相似的批注,就像遇到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

  实体与网店的双线坚守

  陈晓勇坦言,书店的顾客群体涵盖各行各业,有医生、学生、农民,也有文学爱好者和艺术家,但如今到店买书的人明显减少。他感慨道:“以前书店生意要好些,购买的人多,购买量也大。像村委会、老人协会、图书室等单位还会来批量采购,一次能买1000本、2000本。但如今,这样的大订单已多年未遇。”

  为适应时代变化,陈晓勇早在2007年就在孔网开设网店,至今已运营18年,目前网店平均每天能有10来个订单,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书店的运转。许多外地顾客通过网络了解到这家书店,进而慕名前往实体店打卡淘书,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数字化阅读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但阿勇旧书店依然顽强生长。当被问及如今书店不景气是否还会坚持,陈晓勇语气坚定:“只要还有人爱书,这家店就会一直开下去。”

  原标题:山东汉子为书奔赴一座城

  打飞的光顾温州旧书店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