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细数温州历史上的赏荷地

日期:2025-04-27来源:温州绣山中学作者:温州人力资源网

  江南的夏天,荷花无疑是占据C位的。温州自古是荷花之乡。早在东晋,城区百里坊至平阳屿的“百里荷花”就已声名远播,被冠以“百里芳”的美名。相传王羲之任郡守时,最爱从郡城南门登舟,沿途欣赏荷花盛开的美景。文人墨客们更留下许多吟咏荷花的名篇。

  至今,温州城区还有很多与荷花有关的地名,如荷花路、双莲桥、莲花埭、白莲塘、花柳塘等等。

  旖旎风光,南塘风荷百里芳

  古时温州历史悠久的赏荷胜地,首推南塘。南塘是会昌湖在城南的分支,又称南湖。南塘的荷花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声名远播,南宋学者曹叔远在《永嘉谱》中就提到“南塘旧以荷花名”。

  南塘荷花的成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王羲之自南门登舟赏荷花即此也。”南宋《永嘉志》也称,“南湖旧时荷花百里,王羲之尝游于此,父老竞携壶相候”。

  “书圣”王羲之是游塘河赏荷花的名人,令“百里芳”的芳名从此流传千年。历代关于王羲之登舟赏荷的诗文数不胜数,如“南塘十里种莲花,逸少风流在永嘉”“荷花百里远生香,五马辉煌七宝装。父老相看风日美,提壶先自下南塘”“闻说吴桥港,荷花百里开”等等。

  而第一个将南塘荷花写进诗里的,则是山水诗鼻祖、南朝刘宋永嘉太守谢灵运。他在《游南亭》诗中,用“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来描绘温州城外南亭一带荷花初绽时的美景。

  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的《百里芳》被广为传唱。北宋知州杨蟠笔下,泛舟南塘“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的情景令人心生向往。到了南宋,南塘的荷花更为出名。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家住仙岩,常乘船到南塘的南湖塾讲学,“橘柚两山香尽在,蒲荷十里净相兼”是他常见的美景。南宋诗人卢方春也曾以《莲塘》为题颂南塘之荷:“莲塘有清气,永夜南窗开。”清代丁立诚的《百里芳》,则描绘出南塘赏荷游线:“弥漫三溪汇,荷花百里芳。沿缘巽山下,双桨过南塘。”

  南塘荷花也常勾起众多在外游子乡愁。相传明代首辅张璁曾在南塘文昌阁读书,对这里的百里荷香记忆深刻,曾写诗感慨“楼船正忆南湖上,百里香风夜未回”。清康熙年间在嘉善为官的邵家默,面对异乡的荷花,不由想起了“故乡南郭波千顷,正有花开十丈长”。

  咏叹胜景,西湖无水不荷花

  除了城南的南塘河之外,城西的会昌湖一带也是“花开十里红芙蕖”的知名赏荷之地。会昌湖古称永宁湖,是温州古城西南河流总称,其河道主要分为两支,近城西者称西湖,在城南者称南湖。

  宋代学者陈谦的《永宁编》称,温州会昌湖西水经“石碑桥、九间桥,北并湖泺,延袤数里,皆植荷花”。

  北宋时期,隐士郑赓就在城西塘河上建别墅莲花庄。郑赓早年游历京师时,深受范仲淹等名人器重,归乡后居住永宁门外湖边,湖中种满莲花,故名莲花庄。莲花庄大致在今荷花路一带,明弘治《温州府志》载:“水面折而西,通双莲桥、莲花庄,接泥荡,两岸尤多园馆。”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晚年居住在“生姜门外西湖上”的水心村。他在《西山》诗中描绘的“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是描绘温州水乡美景的名句。叶适也是爱荷之人,在自家宅子东门外建有“莲洲”,还写有不少咏叹荷花的诗句:“虽有莲荷浸屋东,暑烦睡过一陂红”“自卜西南宅,始闻幽赏多。山供映门树,水戏卷帘荷”。

  思远楼是会昌湖上的知名景观。南宋词人甄龙友吟咏思远楼前荷花的词句脍炙人口:“思远楼前路。望平堤、十里湖光,画船无数。绿盖盈盈红粉面,叶底荷花解语。”

  南宋进士薛嵎在会昌湖边筑“渔村墅”,写诗描绘此间美景:“风日晴阴日日殊,小荷平水水平湖。”“水阔唯宜夏,荷枯不碍秋。”

  除了南湖和西湖之外,温州城中还有很多赏荷地,如郭公山侧的白莲塘,以“盛植白莲著称”,大南门外的花柳塘,两岸杨柳依依,河中荷花飘香。

  原标题:细数温州历史上的赏荷地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