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回升,市民纷纷走进户外享受春光,但隐藏在草丛中的蜱虫却悄然“发威”。本月,县第二医院急诊科接诊了十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医生提醒,每年4月至11月是蜱虫活跃期,市民户外活动时需提高警惕。
“医生,快帮我看看,肚子上突然多了一颗黑痣,碰着就疼!”4月21日上午,50岁的刘阿姨焦急地走进急诊室。原来,两天前她到郊外挖野菜,回家后洗澡时发现腹部多了一颗“小黑痣”,起初并不在意,不料“黑痣”逐渐肿大,触碰时刺痛难忍。
接诊的急诊科医生王军彪检查后,发现这颗“黑痣”竟是一只紧紧吸附在腹部的活蜱虫。“您可千万别硬拽!”王军彪用专业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刘阿姨的伤口已妥善处理,后续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症状。无独有偶,4月初该院急诊科还接诊了一位60岁患者,老人起初将颈部逐渐肿大的“黑痣”误认为老年斑,直到疼痛难忍才就医,结果发现竟是吸饱血的蜱虫。“当时虫体已膨胀到1厘米,像颗黑豆嵌在皮肤里。”王军彪回忆道,所幸处置及时未引发严重感染。
王军彪介绍,蜱虫是一种体外寄生虫,一般叮咬家畜、宠物,也会咬人。蜱虫咬了人之后,不容易摘除,它会将自己的整个口器嵌进皮肤里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只在产卵和蜕皮的时候才会自行脱落,一般要两三天,随着摄入人血,蜱虫的体积也会变大,后面可以长到平时的十倍大小。
王军彪提醒,蜱虫咬伤最大的风险便是感染森林脑炎。预防蜱虫,首先是做好防护。每年4月到7月中旬属于蜱虫咬伤高发季节,如果去野外游玩,建议穿浅色的衣服,把袖口、裤腿、领口等位置勒紧,以免昆虫进入。蜱虫的口器有麻醉剂,咬的时候可能感觉不到,市民从山林、绿化较多的郊外返回时,要检查全身,蜱虫咬人时会有部分露在皮肤外,仔细观察可以找出来,腋下、头皮、腰部等部位应着重检查。一旦发现蜱虫,不要自行拔出或用火烧,尽量到正规医院取出来。如果自行取出,市民要注意观察,一旦有发热、起疹子等现象,要立刻到医院进行森林脑炎检查,以便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