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三宝共生”,造就独特的三垟湿地瓯柑

日期:2025-04-28来源:温州乐园作者:温州台风网台风路径图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

提到温州最具特色的水果,瓯柑当仁不让。三垟湿地瓯柑,更是瓯柑中的精品。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柑桔之类,五县俱出,独永嘉仙垟、平阳陶土夅为最盛。”可见,明朝时三垟便已广种瓯柑。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垟又成功培育出优质品种,三垟果一跃成为温州瓯柑的代名词。

三垟湿地瓯柑何以独树旗帜?或许可以从温州民谣——“三垟有三宝,瓯柑、水稻和菱角”中,找到答案。

三垟湿地瓯柑

稻柑菱共生系统

瓯柑、水稻和菱角,在三垟湿地形成了独特的共生生态。

首先,稻柑菱的生长周期相互嵌套,默契衔接,合理安排农作时间,可以有效提升产出效率。

比如,黄菱与早籼稻的种植时间分别为3月头尾,二者之间不冲突,同时与瓯柑春季清园修剪工作不冲突。

再如,在6月至9月期间,3种作物可同时开展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水稻撤水的9月中旬,恰逢瓯柑完成果实膨大后的上糖阶段,田间亦不需要大量留水。再之后,瓯柑与水稻还可以同时施基肥。

稻柑菱共生,互不耽误,更存在互惠关系。

水是农作物生长的一大关键。瓯柑与水稻间种与套种,水稻有助于调节田间水分——吸收过多的水分;夏季高温时,又能缓解田间水分蒸发对瓯柑幼树根系造成的伤害。此外,河道中的黄菱同样也能防止夏季水分过度蒸发,提高湿地水分的涵养能力。

三垟湿地瓯柑和水稻间套种

肥料是农作生物生长的另一关键。水稻与黄菱收割采摘后的稻秆、菱叶可作为绿肥回填田中,促进瓯柑的生长;黄菱则能够吸收流入河道中的肥料,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三垟菱角

对于瓯柑而言,三垟的土壤,以古老的浅海沉积体为主的土壤母质,有机质含量高,pH值适中,属于“天降恩赐”,“三宝共生”则是“谋事在人”,体现了三垟百姓农业探索的智慧。三垟湿地“稻柑菱共生系统”传承至今,因其重要农业文化意义,在2024年入选了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瓯柑种植技艺传扬

除了共生生态,历经千年的瓯柑种植技术,也是三垟湿地瓯柑的深厚“家底”。

世界上首部柑橘专著,成书于1178年的《橘录》,首次记载了柑橘嫁接技术。通过嫁接,不仅可以实现提早结果,还能保持瓯柑品种的优良性状。800多年前总结的农人智慧,至今仍在应用。

三垟柑林建在平原水田上,这里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条件好,主要采用的“枳砧低墩矮化密植速生丰产栽培法”,与《橘录》中提到的“高畦垄栽”相近;其中,“冬月以河泥壅其根,夏时更溉以粪壤”的经验,也在三垟等温州周边地区一直沿袭至今。

瓯柑要想结优果,防虫害必须到位。

《橘录》中还写道:“木之病有二:薛(真菌)与蠹(天牛)是也。”前者通过刮除病原菌、剪去多余的枝叶以增进果林的通光透气性解决;后者可以从蛀穴中将虫钩出,然后用木钉将洞穴填死来治除。这些除病去虫的方法也沿用至今,与当下绿色防控与减肥减药的理念不谋而合。

目前,三垟湿地是温州瓯柑种植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瓯柑主产区,种植面积约3000亩,其中稻柑菱共生模式示范区约20亩,瓯柑精品文化园约600亩。

在瓯柑精品文化园,不少新科技落地实施,如采用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系统,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高了水肥的使用效能,降低了人工成本投入。同时,应用无人机进行植保,既提高了药物喷洒效率,也保障了作业人员的生产安全。

瓯柑精品文化园

近年来,通过与浙江省亚作所、浙江省柑桔研究所、温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一系列瓯柑科技项目,三垟湿地还在传统瓯柑基础上选育出品质更为优异的瓯柑,并陆续开发了柑儿文、瓯柑汁、瓯柑陈皮等瓯柑深加工产品。

三垟湿地瓯柑,得天独厚,地利人和,其含金量还在进一步提升。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三宝共生”,造就独特的三垟湿地瓯柑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