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客户端记者赵煜通讯员陆乐夏晟
为了迎接“五一”劳动节,央视推出“新时代大国工匠”系列人物报道,呈现各行业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故事。4月28日,报道首期聚焦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班班长张霁明的匠心故事。
张霁明,扎根电网一线25年。他带领团队深耕技术攻关,先后研发的2项项目成果获得国际最高奖,8项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级QC奖。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示范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并于今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闪电行动,毫秒守护城市光明
南方的春天变幻莫测,强对流极端天气频繁出现。4月7日一早,宁波市民收到气象台的短信温馨提醒:“今日将有强对流天气,请市民出行注意安全”。果不其然,下午17时,宁波鄞州区姜山镇某10千伏线路在一阵狂风暴雷后,发生故障。但这个故障只出现在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提示里,对姜山镇的居民和企业毫无影响。
这正是得益于配电网故障隔离自愈技术(FA)。该系统是电网自动化的重要标志,能够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自动检测、精准定位、隔离故障区域,极大地缩短了停电时间。
2008年,国家电网正式推行该功能,全国仅有3家试点单位,浙江宁波成为其中之一,鄞州区则是全市的试点区域。由于鄞州供电自动化规模是全省区(县、市)最大,终端数量大,所以碰到的问题最多,承担的压力相对较大。鄞州碰到的问题,往往也是省、市供电系统碰到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等于给全市、全省提前做好了答卷。
试点过程中,张霁明精神紧绷,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运行不稳定”、“系统要升级切换”,这十几年来建立的所有终端侧需要重新做联调。一个人做一个开关站,要一整天时间,城区有1400多个开关站,何时才能完成?一个个问题摆在面前,巨大的工作量让大家免不了心生怨气。
顶着争议与压力,张霁明反复推演。在“白+黑”连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霁明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分层分析,摸清问题主要症结,再通过层层剥离和剖析,找到了影响装置工作的主要原因,并研制了光网络中继器和耐压型电源模块。据测试数据显示,试验区域的FA动作成功率由实施前的77.32%提高到91.41%。

央视画面
乘胜追击,2020年底,他又带领团队完成“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环试点建设,使宁波市鄞州区电网供电可靠性攀升至99.9973%以上。
“过去,一次恶劣天气可能让抢修人员忙上大半天,现在依靠馈线自动化技术,故障处理时间从‘小时级’压缩到‘毫秒级’。”张霁明说。到2025年,FA系统覆盖数字扩大到了972条线路、3363个点位,支撑起真正的“不停电”城市核心电网。
苦难磨砺,淬炼极致匠心
一切并非一蹴而就。
幼时的一场医疗意外让张霁明失去了听力,助听器成为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然而,这场听觉上的缺失,反倒让他更加专注。
1999年,张霁明入职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成为一名检修工。他看不懂图纸,老师傅们也不敢让他去操作,只能做些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剥电缆皮。年轻的张霁明不想一辈子剥电缆,他对自己说,要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检修技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初入公司的张霁明,赶上了鄞州电网的第一次自动化改造。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抱着电力图纸,见缝插针向师傅们请教。大家都是第一次参与自动化改造,张霁明把200多页的手册全抄了一遍。设备安装、调试,跟着班组转战不同的变电站,短短一年,张霁明就已经能独当一面,更成了同事们公认的“活字典”——谁遇到不懂的参数、线路,都来请教他。
2002年,张霁明调入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开始了与机器“对话”的职业生涯。在这里,张霁明第一次接触到了宁波第一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RD-800。为了掌握设备性能,他一行行研读十几本厚厚的设备说明书,将复杂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烂熟于心。新系统的安装调试,从设备拆箱安装开始,直至上电调试结束,张霁明都全程参与,从不落下任何一道工序。
在两年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基础上,张霁明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将第一代电力调度自动化RD-800系统应用到了鄞州电网,创造了鄞州变电站数据自动化采集这一历史性时刻,简单的远程监控,结束了鄞州电网“盲调”的日子。
逐梦科技,护航电网未来
电网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澎湃,张霁明勇做“科技蓝海”的弄潮儿。
为解决分布式光伏迅猛发展,对电网运行带来安全挑战的问题,张霁明和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基于“5G+”源网荷协同控制的分布式光伏正式接入鄞州供电公司调度系统,并在10千伏韵升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落地投运,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统一调度。

张霁明正在调试设备
“现在,只需调控中心发送一个指令,即可对多个分布式电源进行智能调节。”目前,该系统正在进行大范围试点推广,未来有望成为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的关键技术。今年,张霁明正牵头围绕配网中低压可靠性提升开展技术攻关,该技术一旦攻克成功,将解决大量中低压配网的感知和故障定位问题,进一步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
深夜的调控中心,张霁明的办公桌上总有一本翻开的笔记本,记录着一天的思考与技术总结。堆满A4纸的蓝色文件夹里,是一项项创新课题的推进方案。漆黑夜幕下,张霁明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而窗外,是他守护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