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炜施瑞芬夫妇带领学生打太极。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位于市区南塘河畔的“炜瑞武研堂”,隐藏着两位武林高手。
张炜、施瑞芬夫妇,他们的人生轨迹堪比武侠小说剧情——
他们自幼习武,在武术队互生情愫互相成就,施瑞芬荣获国际武术比赛棍术冠军和南拳亚军,张炜斩获全国冠军。
退役后,他们远赴阿根廷,海外传武声名鹊起,回国后又投身商界,卷起“时代”风云。
如今,他们重拾武术情怀,自己开了家“武馆”,广聚老少学徒,推广武术运动。
出道:年少相识,共攀高峰
1975年,年仅7岁的施瑞芬被山东武术队教练一眼相中,招入队中。
那一年,同样7岁的张炜拜入温州泰斗级教练袁镇澜门下。
次年,随父母迁居浙江的施瑞芬转入浙江武术队,几年后,张炜也升入了浙江省队,两人共同师从中国武术九段陈顺安老师。
冥冥之中,原本并无交汇的两条武术之路,在浙江队中开始萌生武侠情缘。
在武术队,张炜和施瑞芬练习的都是武术套路。而张炜求爱之旅也是满满的“套路”:“她入队比我早,基本功扎实,我就常常跟她套近乎,给我指导动作细节,而我英语相对比较好,就经常抽空帮她补习文化课。”
如同电影《东成西就》中的情节,朝夕相处间,师姐师弟情窦初开,共同练就“情意绵绵刀”。
“那会儿队里禁止谈恋爱,但因为我成绩比较好嘛,有那么点特权,所以每次开会,挨批的都是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施瑞芬笑中带着些许“骄傲”。
虽然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但采访间的言谈举止,仍能感受到施瑞芬当年的英气。年轻时的施瑞芬,身材高挑、长相清秀,是当时中国武术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多次登上武术杂志封面。香港新艺城影业曾数次邀她出演电影,无奈事业处在巅峰期,队里担心影响成绩,施瑞芬的电影梦只能暂时搁浅。
在专业队的15年,汗水与伤痕交织。谈及训练种种,施瑞芬记忆犹新,“大冬天长冻疮,练棍术‘啪’打到手上,血都飙出来;还有一次,和师兄对练失误,木棍敲到脑袋上,血流不止,师兄帮我捂着脑袋去很远的医务室包扎,那段路真的忘不掉。”
习武之人,久久为功,刻苦训练换来的是耀眼成绩:1988年首届国际武术比赛,施瑞芬荣获女子棍术冠军和南拳亚军,此后数次登顶全国锦标赛最高领奖台,被《浙江日报》赞为“霹雳娇娃”,并当选“浙江省十佳运动员”,彼时,浙江队仅两人获此殊荣。张炜1989年成为我国第一批陈式56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教练员,师从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小旺以及中国武术九段、陈式56式太极拳创编人阚桂香。两人均荣获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称号(中国武术运动员最高等级)。
一边恋,一边练,“金童玉女”携手共赴武术之巅。
出国:海外传武,商海沉浮
上世纪90年代,武术圈掀起出国热,受师兄之邀,张炜决定前往大洋彼岸的阿根廷,传播中国武术。
出国前,张炜和施瑞芬登记结婚。“金童玉女”修成“神雕侠侣”,但也就此相隔天涯,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异地恋。张炜回忆:“那时候写信、打电话太难了,等一天才能通上一个电话。有一次,听到有电话,我激动地飞奔去接,结果一头撞到了玻璃门上!”
1994年,施瑞芬接到香港新艺城影业邀请,搭档刘德华、郑少秋出演《醉拳3》,她在片中奉献了精彩的武打场面,也终于圆了自己的电影梦。此外,她还在电视剧《飞剪王》中担纲女主角。
1996年,施瑞芬来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夫妻二人“开超市谋生,开武馆谋业”。西班牙语的发音韵律和温州话颇有几分相近,他们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打通了语言关,教学无障碍。夫妻二人创办精武武术训练中心,一心推广中国武术,当地学员对武术的热情超乎想象,“愿意坐两小时火车跨市来上课”。
在阿根廷,他们还担任国家队教练,培养出的弟子获南美运动会冠军、泛美运动会冠军等,弟子洪文武成为阿根廷武术协会会长。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时,夫妻二人带着学员在大使馆表演,受到时任阿根廷总统梅内姆的接见。
2001年初,因父母年迈,夫妻俩决定回国。回到温州的他们,就像《功夫》里的包租公和包租婆,隐藏起“武林高手”的身份,转而投身商海。
施瑞芬化身“时尚达人”,在时代广场和开太百货开设专卖店,代理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商业服装品牌。
张炜则变身“零售达人”,出任时代广场CEO,2010年创下近10亿元的傲人销售业绩。
虽然忙碌于商海,但武术其实从未真正离开过他们的内心。从某种程度上说,习武经历也让他们在商海浮沉中练就独到的生意经:“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中为用,以和为贵,以人为本。”
出山:重回武坛,续写篇章
在商海打拼二十载,如今放下生意的施瑞芬和张炜开始思考人生的下一站——要不要重新出山?在张炜的建议下,施瑞芬开始带学生。
张炜笑着说:“施老师第一堂课带小女孩练南拳,一打起来,我都看呆了,还是那么专业!”
从此,“神雕侠侣”重出江湖。
2024年,他们在南塘河畔的星河湾家园开设“炜瑞武研堂”,不拘一格广纳学员,从六七岁到六七十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有武术套路、太极拳、八段锦等。不少人听闻夫妻二人重新出山,纷纷慕名而来。此外,他们也在医保、社保、农行等单位教学八段锦。
学员中有退休干部、企业家等,练习八段锦之后,身体状况明显改善,肩周炎缓解、睡眠质量提高、血脂降低。一些原本比较叛逆的孩子,习武之后变得积极阳光、性格开朗,还有学生以武术特长生考取瓯海中学、第八高级中学等。
在专业竞技领域,他们根据运动员特点选项目、制订教学方案,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近两年时间已经培养出两名国家级运动健将(甘昕钰、胡亦瑄)和一名国家一级运动员(马彦林)。
在张炜看来,走专业道路,选项尤为重要:“刚开始给她们选的是太极剑,但施老师建议,太极剑需要更多时间去沉淀,而且国内高手云集,可能连门槛都进不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考级目标,再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三节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选定方向后,张炜、施瑞芬齐上阵,“二对一私人订制”。教学风格上,张炜是严师,施瑞芬是慈母,一刚一柔,互相弥补。在二人的悉心指导下,甘昕钰和胡亦瑄于去年和今年先后斩获全国冠军赛三节棍季军,顺利晋升国家级运动健将,马彦林获全国冠军赛第七名,晋升国家一级运动员。
“能遇到两位老师,真是我们家孩子的幸运。”学生家长感慨道。
日常教学上,两夫妻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张炜继续外出深造,考取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社会武术教练员,身兼教练与裁判;施瑞芬则负责“镇守阵地”,带领学员们习武强体。
“你俩谁的‘武功’更高?”面对记者提问,张炜笑着调侃:“我可打不过施老师,万一真打起来,天花板上可能都是我的脚印。”
在记者的邀请下,夫妻俩联手表演了一段太极。
随着音乐缓缓响起,一男一女,并肩而立,气沉丹田,足尖轻点,一招一式,默契无间……
张炜说,他们夫妻这半辈子,就像打了一套太极——
少年习武是“起势”,武术之精气神开始慢慢融入内心。
运动员时期是“金刚倒锥”,集全身之力爆发出最大能量。
海外十年如同“连珠炮”,不断发劲把中国武术传递给世界。
投身商海好比“海底翻花”,演绎更多可能更大空间。
如今开设武研堂,则如同“云手”,以气代力,心宁神明。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张炜施瑞芬夫妇的武侠之路:南塘河畔“神雕侠侣”
记者马真正实习生缪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