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颜燕燕
近日,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接受了“读书种子方孝孺”专题访谈。谈及先贤方孝孺,这位专注于唐宋思想史研究的宁海籍学者,评价道:“宁海一个重要的文化记忆,其实就来自于方孝孺。‘读书种子’方孝孺的影响是中晚明以后逐渐体现出来的。”
何为“读书种子”?姜鹏解读道:“‘读书种子’中‘种子’二字非常重要,种子可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是能给后人留下丰富文化营养的人,能够滋养后一代的人。”他特别指出,方孝孺的“读书种子”之称出自政敌姚广孝之口,后人需全面理解其内涵。一方面,这是对手对他的肯定。方孝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肩挑唐宋以后中国文化两条重要的文脉:一是唐宋古文写作的质朴风骨,二是宋明理学的思辨精神。另一方面,后人也需注意,姚广孝的评价仅强调其“读书”,却刻意抹掉了方孝孺用生命捍卫天地是非的行动力,而其正是方孝孺的独特价值所在。因家国危难之际,士大夫的担当精神比历史结局更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姜鹏认为,方孝孺的抉择并非“愚忠”,正是承前启后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让他超越了王朝更迭的局限,成为道统的守护者与践行者。
“‘正学精神’是知‘道’便须行‘道’的担当精神。”姜鹏说。在他看来,古今论是非者众,知是非者多,但像方孝孺这般关键时刻甘愿倾尽生命的,实属凤毛麟角。这恰恰是中晚明时期士大夫为方孝孺翻案的主要原因。他补充说,这种担当精神不应囿于方孝孺与朱棣的具体矛盾中,而需升华到大的中国历史,需置于中华思想文化史的长河中审视:“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提出,到方孝孺‘以身殉道,虽九死犹未悔’的实践,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从未断绝,甚至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循环。如今宁海重提‘正学精神’非常有必要,因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均不能没有这种知‘道’便须行‘道’的担当精神。”
如何让“读书种子”在当代焕发生机?姜鹏结合返乡见闻提出六点建议:培植土壤,完善县域内方孝孺纪念馆等文化设施,为青少年提供教育活动的实践场地,同时加强宣传,营造社会重文崇文的文化氛围;播撒种子,将方孝孺的诗文选入地方中小学教材,开设“正学课堂”,精选《深虑论》《豫让论》等文章进行精读;盘活遗迹,开放方孝孺读书处、正学祠,让市民近距离瞻仰正学先生遗迹;跨时空对话,面向中小学生,发起“如果徐霞客遇见方孝孺”“范仲淹与方孝孺隔空对话”“韩愈评《豫让论》”等创意写作征文活动,以时空对话激活青少年的文化想象力;寻脉归宗,举办“方孝孺与唐宋文脉”学术论坛,追寻方孝孺学问、思想和人格的来路与去向,将他与前驱范仲淹,后继徐霞客、陈子龙等历史名人进行捆绑式联动,把方孝孺嵌入到中华文脉当中,通过学术研讨与文化叙事助力其突破地域局限,形成全国性文化影响力;文娱传播,以方孝孺遗孤的故事为例,可用普通人的视角挖掘方孝孺的历史掌故,让方孝孺文化更接地气。
姜鹏最后表示,方孝孺名人文化IP的挖掘打造需深耕而非浮于表面,要充分借力专家学者的智慧,深挖方孝孺在中华文脉中的地位,以提升其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与此同时,他认为方孝孺是士大夫精神一个重要代表,应重点聚焦其穿越时空的“是非之道”与担当精神——唯有以深入灵魂共鸣的视角叙事,方能在人们心中点亮不灭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