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五大革新”全面建设“三万三城”
“读书种子方孝孺”系列访谈14
记者何飞燕“在我的记忆里,台州在教科书上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戚继光抗倭九战,另一次就是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提到的‘台州式硬气’,方孝孺所在的宁海明代属于台州府。”近日,台州学院客座讲师、台州市“全民阅读”指导专家林月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位儒学巨匠的气节风骨,至今仍是宁海与台州之间密不可分的纽带。
林月村长期深耕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他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阐述了“读书种子”的精神内涵。“读书需要种子才能发芽,那就意味着我们今天的读书人,要读一些‘种子’类的书,读一些属于中华文明根源性的书。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这一类思想文化根源性的书。”林月村说,要成为“读书种子”,就要读经典、读原文、读原著,而方孝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一颗重要的“种子”。
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都对“正”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执着的追求。在林月村看来,道家主张“以正治国”,儒家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法家追求正义,兵家提倡“以正合”,医家则注重“正气存内”,而方孝孺的“正学”更是将对“正”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他主张要守住过去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后人要先守住前人的宝贵成果,坚守正道,在此基础上再探索新的道路、新的天地,这也是我们学习方孝孺“正学”的意义所在。
“重提方孝孺、学习方孝孺、弘扬方孝孺,更多的是为了弘扬其‘正学’精神。”林月村表示,方孝孺在为学、为人、为政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方孝孺的为学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领悟、传承、实践都有很大的贡献,他身上“正”的品质是其为人的体现,而忧国忧民的民本情怀则是他为政的体现。
林月村认为方孝孺文化对于当代国民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他非常好地印证了儒家的仁义精神,用生命践行了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追求。而正确的义利观对个人、企业、家庭、国家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在快餐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正学精神,林月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经历了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碰撞之后,一些国人因对传统文化缺失系统认知,难免会导致对“根源性”民族文化的隔阂。当然,任何文化都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我们只需遵循历史、去伪存真。“对于宁海、台州等非一线二线城市来讲,能够出现方孝孺这样的大人物实属不易,他是我们的文化IP,我们要去珍惜他、擦亮他。”
方孝孺文化和地方文化应如何融合,从而反哺地方文化的发展?林月村分享了他的观点——浅学深用。“我们都是普通人,对学问学术不要太执着,但是要把主流的观点和名句学来,在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场景用得深一点。”林月村认为,方孝孺的好学精神、刚正不阿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气节都可以成为宁海的城市精神,滋养全体宁海人,甚至是走出宁海、走向全世界的游子们。
在具体实施方面,林月村提出了一些建议:将方孝孺“正学”精神纳入地方教材,通过开展游学研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历史的痕迹,在特殊时间节点,举办特别的纪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文化与产业融合方面,将方孝孺的“正学”精神与当地产品相结合,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产品,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也进一步推广了传统文化;还可组织当地企业家学习“正学”精神,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宁海、台州两地要多走动,尤其在民间层面,要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带动教育、企业等各行各业的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