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榕荫深处见青山 三垟湿地二十载生态蝶变书写“两山”理念实践新答卷

日期:2025-05-20来源:温州大学教育学院作者:温州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三垟湿地榕树园。

  三垟湿地水质大大提升。

   清晨的三垟湿地,薄雾轻笼着138条蜿蜒河道,白鹭掠过水面,惊起一串涟漪。岸边,早起的人们正沿着亲水栈道奔跑打卡。芦苇丛旁,“打鸟”者们举起长枪短炮寻找藏匿其中的水雉……历经20年的生态修复,如今的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以全域占比60%的Ⅲ类水质、156种鸟类栖息的生态图谱,成为长三角生态治理的鲜活样本,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从“靠水吃水”到“以水养水”,从“环境负债”到“生态资产”,20年来,曾经的“污水坑”蜕变为如今的“城市绿肾”,三垟湿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碧水、每一抹绿意,都在见证着一场波澜壮阔的生态变革。

  势如破竹的生态攻坚

  时间回到2003年,彼时的三垟湿地,面临着严峻的生态考验。电镀作坊、拉丝生产线等污染企业林立,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45条小微水体处于劣V类水质,湿地生态价值仅剩16.4%。转折始于2004年,温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温州生态园保护建设,关停黄屿电镀基地(20.2万升电镀容量)、全面关停“四无”生产经营企业(作坊)近1000家,封堵800余个排污口。一系列铁腕治污行动,让三垟湿地的水环境基底得到有效保护。

  由此,温州生态园管委会以坚定的决心打响了“生态保卫战”,围绕“拆迁、征地、清淤、治理、巡查、保洁、创建、引水”八个方面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从“污水坑”到“生态园”的破局。其中,大规模整村搬迁工作成为首要任务,土地征迁、资金筹措等难题陆续被攻坚解决,并于2014年起耗时4年完成9个村共4500余户村民搬迁,拆除168万平方米旧房,只为给湿地腾出“呼吸空间”。

  大规模异地安置工作的完成,为湿地保护建设铺平了道路,也为三垟湿地的重生奠定了基础。在水质提升工程上,创新性提出“清淤疏浚,兼顾资源化利用”的一体化清淤治理新模式,将河道底部多年的淤泥清理出来,经过处理后用于湿地的生态建设,至2019年完成138条河道全域清淤整治提升,累计清淤近200余万方。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同绿”原则,全域推进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探索实施立体式“水下森林”及生态砾石床修复工程,湿地生态本底提升明显。

  2018年,三垟湿地保护建设按下快进键,步入探索的关键时期。这一年,《温州生态园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通过,温州生态园成为全国首个正式推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单位,打造了以功能区为单元实施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全国样板。并借此政策保障创新实施三垟湿地农征农工作,困扰多年的湿地土地统征难题得以解决,完成三垟湿地内农用地只征不转报批约245公顷,直接节约全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约3680亩,由此湿地生态修复工作走上快车道,建成70余个市“大建大美”“精建精美”项目,建成湿地北、西、东三大主入口,城市“绿肾”越发焕发生机。

  久久为功的生态蝶变

  生态保护是久久为功、一以贯之,也是推陈出新、丰富内涵。如今,站在湿地岸边,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绿树,水下植物清晰可见,水体最高透明度达到了1.4米,全域水质Ⅲ类水占比达到了60%,三垟湿地的水质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2021年开始,三垟湿地迎来了科技引领的蝶变期。我们与温州大学携手共建三垟湿地生态环境研究院,科研团队实地入驻,在生态保护、湿地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等方面提供智力、科技支撑。”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陈朝明介绍道。

  走进研究院,记者看到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地进行着实验,分析着湿地的水质、土壤等样本数据,为湿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三垟湿地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和林相改造等工程。乌桕、苦楝、水松等植物在水岸扎根生长,构建起平衡、稳定的水生态环境和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系统。鱼类22种,比治理前翻了两番;浮游动物70种,比治理前翻了三番;记录鸟类156种,增加105种;维管束植物794种,增加634种。

  2023年,三垟湿地入选首批12家“浙江省观鸟胜地”之一,鸟类中水雉、松雀鹰等珍稀物种频现,生物多样性指数较2003年提升16个点,这里正成为鸟类的天堂。

  三垟湿地成为鸟类的天堂。曹勇摄

  近年来,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深入推进生态园全域保护建设。当前,温州生态园围绕“强城行动”,紧抓湿地“十园”项目建设以及大罗山十大景观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不断“上新”。

  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三垟湿地以生态为路径,以文化为“魂”,始终坚持“湿地贵在原生态”的理念,尽可能还原湿地本身的自然美景和原生态风光,对原有重要景点进行全面整合提升,推出“一堤十园”,荟萃湿地精华和河乡生态胜景,让市民游客体验湿地浓郁的自然野趣风情和湿地独特的文化韵味。目前,三垟湿地“十园”已经建成九园,并正在加快建设最后一园——甲秀园。

  在三垟湿地可赏繁花似锦。金剑锋摄

  在“十园”建设中,尤其以茶花园建设为温州“强城行动”重点项目,将茶花园打造成集生态保育、观赏体验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公共绿意空间,并逐步弘扬盆景艺术知识、彰显市花价值魅力、提升湿地品质形象等多种功能。如茶花园入口以榕树与景观石构成自然和谐景致,将市树榕树、市花茶花融景一处。更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林鸿鑫捐赠的194种类、521棵茶花为引领,全面展现茶花园内山茶花、玉兰和杜鹃花的争奇斗艳,给游客朋友带来沉浸式观赏体验。

  点绿成金的生态解法

  碧水绕城生绿意、榕荫深处见青山。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不但改善了三垟湿地的生态环境,还使湿地内水潋滟、鸟蹁跹,构成一幅绿意与生机交织成的自然画卷。赏景、观鸟、看花、研学、露营……三垟湿地以自然生态为本底,用好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让游客共享生态之美,探索保护生态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2023年,三垟湿地成功晋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配套设施不断提升,生态停车场疏中有密,自然生态文化元素融入景区设计,打造“诗路”等21条精品游线为游客带来自然生态与河乡记忆的深度共鸣。母婴室、休息室、3A级标准公共卫生间等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在保护与修复生态本底的同时,三垟湿地又在产品开发、业态布局、品牌营销等方面多点发力、多元赋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湿地、爱上三垟,“文艺范”与“烟火气”进一步融合。近年来,自然市集、露营基地、特色民宿等文旅业态不断落地,又给市民带来别样的文旅体验。如依托古榕树、古渡口等乡土符号,打造“榕树自然学堂”,将生态课堂搬到水岸之间;开展宋韵市集、生态观鸟、瓯柑文化集等活动,让年轻人在露营观星中读懂“鸥鹭翔集”的诗意。

  此外,构建科技赋农、以农兴旅、以文促农的循环发展体系。三垟瓯柑、稻菱轮作等生态农业建设蓬勃发展,将湿地生态保护融入农文旅产业建设链路。

  多元业态的引入,让三垟湿地的文旅资源更加丰富。每到节假日,湿地里人头攒动,游客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听听音乐、逛逛市集、玩玩皮划艇……就在今年的“五一”假期,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景区推出了以“自然+潮流”为主题的“垟·自然集”,依托2万平方米景观草坪与水网湿地的生态底色,融合市集、音乐、运动、艺术等多元业态,为市民们打造了一处“避开人潮、亲近自然”的沉浸式体验空间。5天时间共吸引了超10万人次的市民、旅客前去打卡游玩。

  生态价值转化的密码,在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造性实践。当前,三垟湿地以“生态产业化”激活资源、点绿成金:这里是温州瓯柑种植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瓯柑主产区,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并陆续开发了柑儿文、瓯柑汁、瓯柑陈皮等瓯柑深加工产品,其含金量还在进一步提升;湿地每逢节假日和周末便引来爆满人气,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小微湿地”示范片区引入智慧管护系统,通过GPS定位保洁、无人机巡河,实现“颜值”与“智慧”并存。

  “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双赢,催生出更宏大的发展格局。2024年湿地景区接待游客289万人次,综合营收约3900万元,瓯柑精品文化园、湿地研学基地等新业态,让“卖风景”升级为“卖生态体验”。

  未来,三垟湿地还将加大优质文旅项目的招商落地,打造瓯柑文化集等专属文旅IP,形成生态文化产品,同时构建微度假等新体验场景,让游客在文化熏陶和生态体验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绘就湿地高质量发展底色。

  共建共享的生态红利

  纵观三垟湿地的20年,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层逻辑:生态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统筹保护与发展的辩证法。

  在三垟湿地的黄屿、三郎桥安置片区,高品质的安置楼房鳞次栉比,学校、菜市场、卫生院等民生配套步行可达,居民石兴在家门口的湿地景区当保安,妻子在“瓯柑共富工坊”务工,年收入增加近万元。“以前觉得拆迁是‘割肉’,现在才明白是‘换血’。”村民林大伯感慨道,安置房变身学区房,轨道交通站点就在家门口,生态红利真正融入了烟火生活。

  生态修复的终极答案,是让城市与自然共生,去年,温州生态园“温州绿心·生态三垟”EOD项目还成功纳入国家项目库。该项目总投资20.74亿元,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文旅康养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依托三垟湿地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文旅综合开发、休闲康养综合开发4个子项目,探索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合路径,建立产业开发反哺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长效机制,加速美丽温州建设,助力温州“强城行动”。

  今年3月,由《湿地公约》认定的“国际湿地城市”中,温州光荣上榜。这其中离不开三垟湿地这个“城市绿肾”的“一呼一吸”。获评由《湿地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也折射出三垟湿地不仅是生态的自然底色,还是城市的活力脉动,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后盾。

  近日,温州生态园管委会还发布了《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白皮书》,总结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保护20周年工作成效。

  未来,温州生态园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厚植生态底蕴,谱写生态惠民篇章,共建、共创、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卷。让我们在保护与发展中共同期待三垟湿地未来的更多可能。

  原标题:三垟湿地二十载生态蝶变书写“两山”理念实践新答卷——

  榕荫深处见青山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