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他的达达马蹄声远去 留下精彩的故事和金句

日期:2025-06-21来源:温州地图作者:温州台风网台风路径

  近日,92岁的台湾诗人郑愁予因心脏衰竭在美国逝世,随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成为生命的绝响,这位被誉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带着半个世纪的浪漫与乡愁,永远离开了我们。

  消息传来,温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文学院院长孙良好教授在朋友圈发了讣闻,回忆往昔,满是不舍与追忆。2014年7月,孙良好赴台湾参加文学交流活动时与郑愁予相识。2015年,郑愁予在他的邀请下首次来到温州,在塘河泛舟、在梅雨潭留影、在温州大学讲学。而十年后的此刻,马蹄声远,唯有诗灯长明。

  孙良好与郑愁予合影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当代诗人,曾任《创世纪》诗刊编辑,东海大学外文系讲师,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其诗风浪漫而哀愁,融合中国古典与现代意象。他的作品《错误》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作为经典诗句,广为传诵。

  感叹温州文化深厚

  不简单、看不够

  2015年11月24日,82岁的郑愁予独自背着双肩包,从厦门乘坐动车抵达温州南站。迎接他的孙良好回忆:“当时他就一个人背着双肩包来的,别看他当时已经82岁了,但他的身体很好,他爱登山,爱踢球,爱滑雪,可以说就是一个运动健将。”

  次日上午,郑愁予首先来到温州博物馆,在展厅内步履轻快,几乎每一样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道理。他驻足于“东南小邹鲁”展区,仔细端详谢灵运、王羲之等历史名人的介绍,忽然驻足感慨,温州的这些太守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都是文化的领袖。以前都选在文化方面最能够领导民众、开发民众智慧的人作领袖。王羲之、谢灵运、刘伯温、韩彦直……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官。这跟诗文化有关系,诗教育了我们,让每个人的心思很细致,诗的语言蕴藏很大的能量,这些“老市长”留下的诗文,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在南戏实景戏台前,这位八旬老人扶着戏台栏杆,左膝缓缓弯曲,艰难地慢慢跪地,身体微微前倾依靠栏杆,仰头凝视戏台上的彩绘戏人,眼神专注,他说:“戏曲的戏文都是诗歌,温州南戏是百戏之祖,太难得了,是地方的一支文明发展源流。”

  这一天,郑愁予去了温州博物馆、南戏博物馆、朱自清旧居、夏鼐故居、郑振铎纪念馆、塘河灯文化博物馆六处地方,感慨地说:“我去过括苍山和雁荡山,但没来过这里,可以说我经过温州,不止一次经过,这次是真正来了。温州文化深厚、不简单、看不够,好东西太多。”

  高粱酒灌入椰汁罐

  每讲一段啜一口酒

  11月26日,郑愁予的行程依然很满,白天游览了南塘、梧田、白象塔,还有仙岩梅雨潭,他说:“诗词的源头是谢灵运。他是中国山水诗鼻祖,温州山水开启了他的山水性灵。在六朝诗人中,我最崇拜谢灵运。”

  到了晚上,郑愁予来到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报告厅讲学。“那是育英图书馆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场讲座!”孙良好回忆时仍难掩激动,“原定座位座无虚席,过道、走廊,甚至讲台旁的空地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当82岁的郑愁予登上讲台时,现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的氛围几乎要冲破报告厅的屋顶。

  这场讲座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为现场增添了别样趣味。郑愁予手边的椰汁罐,实则暗藏玄机。孙良好说,讲座前用餐时,自己因不善饮酒打开一罐椰汁,用餐结束后,郑愁予便讨要了这个椰汁罐,将剩余的53度金门高粱酒倒入其中,还笑着解释:“白酒提神,能让我的诗情足足燃烧两小时!”讲座时,每讲一段,郑愁予就会拿起椰汁罐仰头轻啜一口,随着喉结的微微滚动,酒香仿佛也化作了诗意。两小时的讲演结束,罐中酒浆已空,其“酒鬼”名号果然名不虚传。

  在江山屿热泪盈眶

  折返与“文天祥”合影

  11月27日,郑愁予又来到泽雅纸山,森马瓯柑文化园,江心屿游览。在泽雅纸山,郑愁予站在古法造纸作坊群落中说自己仿佛回到原始社会,“这样的做纸古作坊在中国已是难得,纸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跟每个人都有关系。纸是我们的恩人,特别是文人更不能忘记纸的恩德。”他将这里称作“深山纸王朝”。

  下午到江心屿,郑愁予在江心寺前留影、在谢公亭前留影,在浩然楼前留影……到了文天祥祠,他抒发了对文天祥的敬佩:“论忠字,没人可以跟他相比。”走出了文天祥祠不远,他又折返回去要与“文天祥”合影,快门按下时他身姿挺拔,表情凝重。当晚席间,谈及文天祥时,他说看到文天祥,自己是热泪盈眶的,感动于文天祥的正气,所以一定要重新回来合影。

  等到离开温州之时,在温州机场,郑愁予的魅力再次展露无遗。当他拖着行李箱准备登机时,地勤人员惊喜地认出了这位课本上的诗人,消息迅速传开,空姐们也纷纷赶来,现场瞬间排起了合影的长队。而郑愁予面对众人的热情,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地与大家互动。

  抗战儿童说“达达”

  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2018年11月1日,85岁的郑愁予再次来到温州,他在乐清可楼诗会上解读《错误》。可楼里宾客满座,乐清的文化人聚集于此,更有来自台湾的郑愁予的诗迷,现场还有人拿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由流沙河主编的诗集,那是大陆第一次正式介绍台湾诗人,郑愁予就是其中之一。

  在现场,郑愁予回忆起自己的孩童时代。他说自己是抗战儿童,随着母亲四处逃难,达达的马蹄声,就是儿时拉炮的马车经过的声音,这种声音已经入了他的脑,入了他的心。他谈到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说着说着,他的眼里涌出泪水,他说:“我说不下去了,因为我哭了。”这份源自“抗战儿童”经历的家国深情,让台下听众无不动容。

  互动环节中,有人问郑愁予对其他诗人的评价时,郑愁予回答得非常真诚:“我不是诗坛人物,更不是讲坛人物,我只是个写诗的人。”

  想要为雁荡山写首诗

  可惜没能见到这首诗

  “郑先生的离去,标志着一个诗歌时代的落幕。”孙良好感慨,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代表,郑愁予的独特价值在于“打通古今中外”:“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雅与傲骨,又有着受过世界其他文化洗礼后的开放与洒脱,古今中外在他那里完全贯通。”他特别提到诗歌与音乐的互通,“他的诗很有韵律,多首诗被编成了歌,就像歌手罗大佑改编谱曲并演唱的《错误》,我经常放给学生听。”

  “他曾说要写一首雁荡山的诗,可惜我们都没能见到这首诗。”让孙良好遗憾的还有金门之约“他定居台湾金门,屡邀我共游,我虽然去过台湾,却从未抵达金门,这也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如今,郑愁予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诗歌和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达达马蹄”声也将在每一位热爱诗歌的人心中回响。

  原标题:诗人的达达马蹄声远去留下精彩的故事和金句郑愁予:温州“老市长”都是文化领袖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