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何莎莎
近期,“消费入座”引发网友争议。有消费者表示,一些店铺要求顾客必须消费才能入座,否则会被“礼貌劝离”。这一现象迅速在网络平台发酵,网友观点呈两级分化:支持者认为商家有权优化资源,反对者则批评这样的举措缺乏人情味。
从“免费歇脚”到“消费入座”的转变
过去,许多咖啡馆、快餐店允许顾客短暂休息,甚至提供免费饮水,以营造轻松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租金上涨、人力成本增加,部分商家开始调整经营策略,明确要求“消费入座”。
例如,一些连锁品牌咖啡门店的桌牌上写着“咖啡餐区消费入座”,还有一些实体书店也摆出了“始于情怀终于生活压力入座需消费敬请理解”的告示,甚至还有一些饮品店铺在门口摆上了大型提示牌,写着“消费入座拒绝白嫖”。
商家解释,此举并非“歧视”非消费者,而是出于经营压力。门店中一些顾客不仅占座不消费,甚至自带食物,留下垃圾,影响正常经营。另外,在一些生意比较好或者用餐高峰时段,部分消费者占用座位办公、聊天,导致正常消费用餐的顾客无座可坐,加剧了矛盾。
在我县城区的一家书店内,记者看到在消费区,黄色的告示牌上写有“请消费入座一人一座”的提醒,但在现场仍有不少市民并未进行消费,但工作人员也没有“劝离”,现场的座位也并不紧张。同样的,在我县一家连锁品牌咖啡店内,记者观察到店内部分消费者并没有任何消费,但店员也没有“劝离”。
网友态度各异感受不一
对于商家提出的“消费入座”,网友和市民态度各异、感受不一。有人理解商家的难处,但也有人质疑:“如果连短暂休息都要消费,是否过于功利?公共空间的友好度是否会下降?”
“支持一人一座一消费,毕竟咖啡店装修、运营成本都挺大的,大家都说坐一会儿就走,那真要消费的人没地方坐呢?”网友“已离去”表示,消费场所需要消费进场十分正常。市民储晨则表示,商家和消费者应该相互尊重,如果只是想暂时坐一会儿,不点单也可以,但如果店里座位紧张,那就不要耽误商家做生意。
网友“火星哥”说:“如果店里没有人,店铺也在挡人;如果即便你只是想歇脚5分钟,店铺也拒绝。某种程度上,这不是在‘优化运营’,而是在‘劝退社交’。是一种‘生人勿进’的高傲。”
关于“消费入座”,市民小朱以场景还原的方式告诉记者:“假如我在商场逛街,有点累了,手机也快没电了,想找个地方休整一下。一般情况下,我会找附近的咖啡店,但因为今天我已经喝过咖啡,不想再喝的情况下,没有点单。这时如果商家对我‘礼貌劝退’,即使对方再礼貌,我内心的感受仍是非常不好的。”
另外,也有网友担忧过度商业化会削弱城市公共空间的包容性,特别是对老人、孕妇等需要短暂休息的特殊群体不够友好。
寻找商业经营与社会温情的平衡点
“消费入座”争议的背后,其实是商家经营权和消费者体验感的博弈。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书店和图书馆等区域,划分有“消费区”和“公共休息区”,临时休憩的市民可在公共区域小憩,追求品质体验的顾客可选择消费区域,这种差异化设置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又巧妙地平衡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对于具备条件的商家而言,这种模式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一方面,避免了因强制消费给顾客带来的不适感,有效维护了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既保障了核心消费群体的消费体验,又不会因资源被占影响经营效益。这种服务模式也许能成为平衡商业运营与公共服务的新思路。
记者手记<<<<<
“消费入座”争议反映的不仅是商业规则的变化,更是城市公共空间如何平衡效率与温度的问题。假设完全“免费开放”可能让商家难以承受,但过度强制的“消费门槛”也可能会削弱社会亲和力。未来,或许需要商家、消费者和城市管理者共同探索更灵活的解决方案,让商业场所既能盈利,又能保留一定的公共属性,让城市生活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