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怡帆通讯员应琼慧
“孩子们,试着用皮肤尝一尝阳光的温度,用耳朵喝一口风的味道……”近日,“乡村童话师”、著名儿童诗作家雪野带领力洋镇中心小学的30余名孩子走进力洋镇小青村精品橘园里,进行原生态的儿童诗写作。
在教学中,雪野弯下腰,低下头,轻声细语地跟孩子们交流着。不一会儿,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就用细腻的笔触创作出了一首首有趣的诗歌。“白蝴蝶和阳光躲猫猫,白蝴蝶躲在,白白的橘花堆里,阳光根本找不到……”5岁的徐子衿小朋友说着,她妈妈则在笔记本上帮她记录下诗句,这是她在橘园里观察后的感悟。
“童诗是土壤上开出的花朵。孩子们的文字虽然很稚嫩、朴实,但是充满想象力。创作出来的童诗是有生命力的,会呼吸,会进入读者的内心。”雪野老师翻动着小朋友们创作的诗歌,连连称赞。
这场特别的“童诗田野课”,正是“乡村童话师——儿童诗美育志愿服务项目”的生动缩影。2018年,雪野带着他30多年的儿童诗创研经验,回到家乡力洋镇,并成立了全国首家“儿童诗研究中心”。
他和团队成员发现,儿童诗因为低成本、低压力、高自由度、高趣味性,是一条更符合乡村特色的美育新路径。于是在他的带领下,2018年5月,“乡村童话师——儿童诗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由全国大专院校的教授、特级教师、诗人、诗教研究者等50余名志愿者组成儿童诗阅读志愿服务团队,传承童诗文化、点染诗意童年,通过鉴赏、创作、表达、分享“四步法”激发乡村儿童对诗歌语言的兴趣。
看一看植物的生长状态,听一听鸟鸣虫唱,嗅一嗅泥土的芬芳,摸一摸石头的形状……“乡村童话师”的志愿者们通过每日一首童诗、每周一堂公益教学、每月一次田野课堂、每季度一节儿童诗赏析等形式,带领孩子们徜徉在宁海的古镇、古村、海岛,捕捉灵感,创作童诗。
项目实施的6年间,志愿者们走进幼儿园和小学课堂,建立儿童诗教学基地以及子布童诗社,带领力洋小学的孩子们创作了上千首优秀作品,并在全国各大书报、杂志上刊登发表;服务当地乃至全国乡村儿童36000余人,培育核心志愿者500余人,辐射带动上万名乡村教师参与儿童诗阅读推广。
9岁的陈孝佑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孝佑的妈妈给他报名参加了雪野老师的童诗课,就此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雪野和志愿者的一次次温暖鼓励下,陈孝佑渐渐敞开心扉,课堂上开始积极主动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童诗的影响力还远不止如此。“盖苍山杯”全国校园儿童诗大赛永久性会址花落力洋;重庆出版集团《华文童诗》编辑部落户力洋,其公众号粉丝量达10万+;中国邮政发行了印有盖苍山诗句的明信片,被传播到全国各地;力洋古村被打造成“中国童诗村”,接待参访者、研学人员数万名……
“乡村儿童对自然的感知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搭建起诗歌与万物之间的桥梁。”项目发起人雪野老师感慨道,“我们播下的不是诗歌的种子,而是让大家重新发现自己的诗意基因。”
这几年,小小的儿童诗就这样走进了央广网、中新网、浙江新闻、潮新闻、甬派等数十家主流媒体,雪野也获得了“浙江好人”等荣誉。去年,“乡村童话师——儿童诗美育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宁波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