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随着年轻群体健康意识的提升,瓶装养生饮料迅速崛起,成为饮料市场的新宠。从便利店到超市货架,红豆薏米水、陈皮山楂饮、红枣枸杞汤等“中式养生水”开始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产品主打“药食同源”概念,以方便、健康为卖点,迎合了当代年轻人“轻养生”的需求。那么,这些养生水的实际功效如何?消费者是否真的能喝出健康呢?
年轻人成养生消费主力军
“上周末去逛山姆超市,销售人员正在推销一款苹果黄芪饮,尝了一下,刚入口时就像普通的苹果汁,但回味是非常明显的药材味。”市民葛晓阳告诉记者,她特意看了配料表,饮料里的主要成分是水、苹果浓缩汁(添加量≥70g/L)、灵芝、黄芪(添加量≥2g/L)、酸枣仁、葛根、枳椇子。“夏天家里各种饮料的消耗量本来就大,不如买这种养生饮料来替代,总比喝那些糖分很高的饮料要好。”
“我湿气比较重,前阵子在便利店买了两款薏仁水,区别在于一款添加了赤藓糖醇,另一款没有添加。”微友“一颗红豆”说,这种瓶装养生水主要是方便,免去自己煮的麻烦,而且不用一次煮一锅,喝不完还浪费。
“工作压力大,熬夜多,喝点养生水至少心理上觉得在调理身体。”95后小郑表示,她每周都会买几瓶不同功效的养生饮料,如“祛湿红豆水”“护肝菊花饮”等。对她来说,这些产品不仅是解渴饮品,更是一种养生的仪式感。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种消费趋势并非个例。根据2024年召开的餐饮消费创新发展推进会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年轻群体已成为养生消费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低糖、低卡、含传统草本成分的饮品。
传统中医老字号入局养生饮料
面对市场需求,传统中医药品牌也纷纷推出创新产品,部分老字号品牌结合现代饮品形态,推出“熬夜水”“睡眠水”等,将枸杞、菊花、大枣等传统食材融入瓶装饮料,甚至开发出“草本咖啡”“药膳奶茶”等跨界产品,吸引年轻消费者。
“前几天晚上喝了同仁堂的‘晚安水’,玩着手机就睡着了,从来没有这么快入睡过!”网友“小拜”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购买的养生饮料,透明玻璃瓶配合软木塞,瓶子里泡着酸枣仁、茯苓、枸杞、龙眼肉、百合、大枣等中草药和食材。她的分享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讨论和“求链接”,但38块一瓶的价格还是劝退了不少人。
记者调查发现,除传统养生饮品外,不少中医老字号品牌也正在积极布局咖啡市场,推出罗汉果美式、陈皮拿铁、枸杞拿铁等创新产品,将传统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咖啡文化巧妙融合,瞄准了年轻消费者的“朋克养生”需求。
不过,市场反馈也呈现两极分化。不少消费者直言,这类养生饮料存在“重概念轻实效”的问题:口感上,草本风味与甜度调配尚未达到大众饮料的适口性;功效上,标准化生产的瓶装饮品难以实现中医辨证施治理念,实际养生效果存疑。
医生提醒:
养生水不能替代科学调理
“要真正实现养生效果,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有效成分的浓度达标,二是长期坚持饮用。”县第二医院主任中医师陈芳指出,“目前市面上的许多瓶装养生饮料,既未明确标注有效成分的具体含量,也缺乏针对不同体质的个性化调配,实际效果可能有限。”
她进一步解释,中医养生强调“辨证施治”,讲究“一人一方”,不同体质需要不同的调理方式。因此,想要科学养生,建议先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专业问诊和体质辨识,再由医生开具个性化调理方案。
尽管养生饮料市场持续升温,但医生对其实际效果持谨慎态度。陈芳表示,这类产品仅可作为日常饮品的一个补充选项,而不应被视为养生保健的主要依赖。
瓶装养生饮料的走红,是健康消费升级的缩影。它既满足了年轻人对便捷养生的需求,也推动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表达。然而,消费者仍需理性看待其功效,避免盲目跟风。毕竟,健康不是“喝”出来的,而是长期科学管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