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5月24日,在2024年浙江省“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两份重量级报告——《2024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与《2025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相继发布,揭示浙江以人才为基、科技为翼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科技人才发展指数显示,我省各地人才工作创新突破与务实举措交相辉映,呈现亮点纷呈、蓬勃向上的生动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经济逆势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产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贡献率达79.4%,拉动工业增加值增幅提升至7.5%。
解码人才指数:各地实现特色化发展
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联合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提出并发布,今年是《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报告》发布第二年,聚焦“规模、结构、效能、环境”等4个维度,旨在为汇聚科技人才、健全政策体系、释放创新效能提供决策参考。
今年,杭州以97.62分稳居全省榜首,宁波、嘉兴紧随其后,滨江、西湖、余杭等区县在细分指标中表现亮眼。全省11个设区市形成“三级梯队”。
浙江各地根据自身禀赋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准发展赛道、凝练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围绕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3+N”战略部署,杭州、宁波分别突出“一廊一城”、“一区一带”核心区建设,加快人才集聚和项目落地。
从结构特征看,具备高教资源、科研平台和产业协同优势的区域,更易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格局。杭州西湖区高校资源丰富,战略科学家指数、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青年科技人才数均位列全省第1,科技人才结构指数领先优势明显。
科技投入强度高、制度供给完善的地区,能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环境。目前全省区县中,滨江区的政府财政引导指数和知识产权指数、西湖区的创新平台支撑指数位列全省第一。
此外,报告也为各地人才发展特色亮点做出总结。比如杭州以“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认定为主线,打造“一体两翼”人才支持体系;宁波以甬江人才工程延揽全球英才;嘉兴探索“校企博士共享工程”试点,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温州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产业崛起:人工智能等新赛道表现亮眼
上午活动中,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俞锋华现场发布了《2025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重磅成果。
2024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9.4%,新产品产值率突破54.5%。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赛道表现尤为亮眼——
2024年,全省规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6%;人形机器人布局明显加速。省市出台多项人形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力争到2027年全省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在低空经济赛道,政策支持与商业化应用齐头并进。构建了交通、科技、经信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合力推进低空经济建设工作。杭州获批中央空管委首批6个eVTOL试点城市之一。
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2024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68家,累计达4.75万家,位居全国第三。拥有海康威视、大华、新华三、贝达药业、阿里、吉利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此外,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企业深度融入新型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布局。2024年企业承担省“尖兵”“领雁”项目数比重达87.3%。科百特等20家企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今年,“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以“六小龙”为代表的高科技初创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
报告提出六个“坚定不移”。浙江要继续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坚定不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平台能级;深化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实施高水平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