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五大革新”全面建设“三万三城”
记者章莉通讯员吴林倩
“原来玉米成熟要摸玉米粒、看玉米须。”上周末,一场“夏日玉米大作战”亲子研学活动在胡陈乡岙里王村举行,欢声笑语回荡在玉米田间。
晴空下的玉米地清香袭人,带队老师和志愿者从玉米的起源、种植技巧讲起,手把手教孩子们辨别玉米成熟度的小窍门:成熟的玉米须呈褐色,玉米粒饱满紧实。在采摘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分工协作,有的负责寻找成熟玉米,有的小心掰下果实。“慢一点,轻一点,别伤到旁边的玉米苗。”家长们一边示范,一边提醒孩子爱护农作物。
这场亲子研学活动,除了孩子,还有一位主角,就是他们手中捧着的“燕窝雪糯玉米”。这片玉米地,原本是村里的撂荒地。今年初,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如拥带领村民对40亩退林还耕地实施“唤醒计划”,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通过土壤改良、科学施肥和精细化管护,首次引进试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提供的高端鲜食玉米新品种“中特娇子”燕窝雪糯玉米。
“这片地过去几年几乎颗粒无收,现在玉米亩产达3000斤,按市场价每亩收入预计超7000元。”王如拥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玉米采收后轮作临安小香薯,预计亩产5000斤、产值1.6万元,全年亩均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40亩撂荒地年产值有望突破8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打开了新空间。
如何让高产田释放更大价值?胡陈乡打出了一套规模化流转、科学化轮作、市场化运营的“三化”组合拳。“夏日玉米大作战”亲子研学活动就是其中一招。孩子们不仅能体验玉米采摘的乐趣,还能参与农耕课堂,了解一粒种子如何变身致富“金钥匙”。据了解,胡陈乡还将持续整合玉米地周边空间,打造溯溪空间,结合农业研学课程,围绕“多彩胡陈,四季有约”游线深化,变“卖玉米”为“卖文旅消费”的新场景。
“我们还对接毕设学生为玉米设计文创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并计划对玉米进行生产加工,开发衍生品,延长产业链。”胡陈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候选人魏旭灿告诉记者,今年胡陈乡将推广种植该玉米品种近百亩。
“全乡现有撂荒地改造计划已列入年度重点任务,目标就是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聚宝盆’。”魏旭灿透露,胡陈乡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道路交通、灌溉渠道等建设,以方便农户耕作,同时将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如音乐小番茄、洋蓟、水蜜桃等新品种种植,加大已有农产品深加工探索,并积极搭建农技共享平台,推动“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升级,通过串联农业提质、文化增值、旅游增收的共富链条,让沉睡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