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50位外国专家获2024年度西湖友谊奖 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日期:2025-07-09来源:杭州一周天气预报作者:杭州萧山

7月8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出现了许多“洋面孔”。佩戴奖章、合影留念……50位外国专家接受2024年度西湖友谊奖,会场回荡着热烈的掌声。

西湖友谊奖,可以溯源到1997年,是浙江省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荣誉。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根据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引进了不少外国专家。奖项的设置,是对这些外国专家智慧与辛劳的认可与尊重,也显示着浙江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决心。

奖项设立以来,共有799位专家获奖,其中64位还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其带动作用很明显,浙江持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专家人数,从20世纪90年代的7800余人增加到如今的2.3万人。

每个西湖友谊奖背后,都有一段深厚的跨国情谊。

比如1997年的获奖专家,巨化巨圣公司技术总监俄罗斯籍工程师西特里维,身边人亲切地称他“老西”。20世纪90年代,衢州化学工业公司(巨化集团前身)经历“二次创业”、进军氟化工产业时,就是老西带领团队创新工艺,弥补我国氟化工领域空白,培养大批氟化工科技人才,成为浙江的首位外籍劳模。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时,还专门提到了老西。

今年获奖的50位外国专家中,有人作为国际文化和学术沟通的桥梁,多年两地奔走,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有人在浙江创业20余年,见证企业规模和浙江共同成长;还有人当起“洋娘舅”,担任涉外纠纷调解员,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他们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而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同行者和挚友。

很多获奖者在浙生活多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

宁波赛乐阀门科技有限公司德国籍总经理马丁,来浙江已有20多年。工作和生活需要在多个城市间出差,喜欢自驾出行的他,熟悉浙江及周边的每条高速公路,也在旅途中感知整个浙江的发展。

“我开了超过75万公里的车程,目睹一条条高速从无到有,从双车道变成四车道,周边城市的风景也变得更加现代化。浙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发展着。”他说。

马丁将变化归因于浙江政府的有力引导和勤奋的浙江人民。“这样的土壤,毫无疑问是值得投资的。”接受采访时,马丁多次提及浙江对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2023年,马丁回总公司时,传达了中国及浙江的扶持政策,促成了一系列新合作,总公司在国内的采购金额达到1亿元,并逐年增加。

对这些外国专家来说,浙江是一片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热土,为他们干事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英国籍教授伊恩·维克曼是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专家。2020年,浙江工商大学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获批成立,成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离不开伊恩及其团队与中方的共同努力。

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千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前沿领域,众多校友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浙江省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而伊恩和团队也牵头搭建更多国际合作平台,参与融入浙江科技创新网络。

“对于人工智能行业来说,浙江充满机遇。”现在,伊恩每年大约有1个月的时间待在中国,“以后,这个时间也许会变得更久一些。浙江正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也希望能够奉献一份力量。”

对许多专家来说,他乡已经成了故乡。活动现场,不少专家携家人一起前来,有的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表示孩子的中文“说得比我更好”。

聘请外国专家,一直是我省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浙江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

优化服务是最好的诚意。多年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外籍人员的便利化举措,为他们在浙经商、工作、学习、旅游、购物等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

去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工作,凭借一张“聚英卡”,就能享受文旅、交通、医保等领域的260多项一卡通用服务。

近者悦,远者来。获表彰的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特约外籍主播阿什的一句话,也许能代表很多在场专家的心态:“我已经在浙江待了10年,期待未来有更多惊喜。”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