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鱼蚌共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德清淡水珍珠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日期:2025-05-21来源:杭州机场作者:杭州滨江区

5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公布2025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下称“德清淡水珍珠系统”)成功入选。至此,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名单上,浙江占有6项,数量继续居中国第一。

经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认定,德清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进行淡水珍珠人工养殖的地区,早在南宋时期就实现了淡水珍珠人工培育。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是以鱼、蚌之间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德清人自古便通过“鱼蚌混养”,形成鱼吃草、蚌吃鱼粪、蚌内育珠的生态循环。这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阜溪街道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是“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的重点保护区域。远远望去,碧波荡漾的宽广水面上,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横平竖直、串联成线,犹如戴上了一串串“珍珠项链”。当地农户张国勇所承包的珍珠养殖面积已超过2000亩。“鱼蚌立体生态养殖多年,不仅珍珠创收,养鱼的收入也很可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伦表示,鱼蚌共生的养殖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Aicha Bammoun评价,该系统是农业智慧与当代保护结合的典范,体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持续生命力。近年来,德清深入推进“珍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过去珍珠多用于佩戴或观赏,如今已拓展至美容、保健、文旅等领域,逐步构建起“产学研游”一体发展格局。目前,德清珍珠深加工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总量约十分之一,带动就业近2万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德清便启动对淡水珍珠养殖起源的系统性梳理。经过30多年的文献考据、实地踏勘,形成了《中国古代人工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发源地考证》等一系列成果。2017年6月,该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9月,德清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今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赴德清实地评估,最终确认入选。

“德清淡水珍珠系统为中国传统农业智慧走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新的桥梁,具有示范性意义。”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表示,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后续仍需持续挖掘和推广系统价值。

“我们要用现代科技攻克珍珠深加工技术,提升珍珠附加值。”德清珍珠产业龙头企业、欧诗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志荣说。此外,德清还在加快建设珍珠区域品牌标识和标准体系,持续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推动江南珍珠文化走向世界。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