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李沁格) 近日,我国生态环境系统首艘千吨级科研调查船“中国环监浙001”返回定海航标站码头,顺利完成2025年春季“共享航次”首航。这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首次尝试以“共享航次”的模式开展近岸海域国控网海水水质监测。
据悉,杭州湾是国家重点攻坚海域之一,生态环境部门正在探索追溯污染物的来源,找出提升水质的关键因素。“评估和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掌握高水平的监测数据。”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现场监测室(应急监测室)主任胡序朋博士介绍,一直以来,浙江近岸海域海水样品采集和现场监测由多家单位分头行动,现场作业时间难以同步,采样与实验条件参差不齐,一定程度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今年,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指导下,省海洋监测中心创新建立“共享航次”监测机制,提供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并租赁“浙科考1”及其他船只,与另外两家承担监测任务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协同出海。4月10日,两艘船同时起航,开展浙南区域航次监测,4月16日启动浙北区域监测。航期跨度共计14天,累计航程约2500海里。
“通过监测船的协同来保证现场作业时间的准同步,可以提升监测数据的可比性,还能为承担监测任务的民企节约较多的时间与费用。”胡序朋说。春季航次采用“共享航次”模式,较去年同期缩短航期超22%,压缩航程25%,节约船舶费用30%。
此外,本次“共享航次”还对杭州湾及浙江近岸海域开展了碳氮同位素示踪研究,为杭州湾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利用“中国环监浙001”开展走航式营养盐分析系统等新装备的试运行,成功获取营养盐数据159组,温度、盐度、pH、溶解氧数据95组;协助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完成海洋辐射专项监测任务,协助海洋二所完成尖兵领雁及海洋碳汇相关科研项目的现场调查,实现了资源与数据共享。